1、《中医针灸通释(4)》分为两大部分。第一部分是针灸治疗学总论,详尽讲解针灸治疗原则,作用及选穴配方,使读者全面理解针灸治疗体系,为治疗提供指导。第二部分则详述了现代医学各科如内科、外科、妇产科、儿科、骨伤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、皮肤科、男科等160多种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。
2、《中医针灸通释》是由康锁彬编著的一本专业图书。该书作为丛书中的一员,详细地探讨了中医针灸的理论与实践。它由河北科技出版社出版,ISBN号为9787537513937,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。该书籍的出版日期可以追溯到1995年1月1日,这意味着它在中医针灸领域具有一定的历史积淀。
3、中医理论中医理论用“气”这个概念来解释针灸疗法,气是一个人生命的能量,遵循着特定的经络在全身运行,这种运行过程的中断导致了疾病。据说,在350多个穴位上,气可以涌上皮肤表层,而针灸师就利用了这些穴位,来影响能量的流动,恢复机体的平衡,并治愈疾病。
4、针刺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,运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。针刺疗法具有适应证广、疗效明显、操作方便、经济安全等优点,深受广大群众和患者欢迎。 4 针刺疗法的适应证 三叉神经痛、腹痛、头痛、胃痛、痹症、腰痛、坐骨神经痛、痛经、落枕、肋软骨炎。
5、灸法是以预制的灸炷或灸草在体表一定的穴位上烧灼、熏熨,利用热的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。通常以艾草最为常用,故而称为艾灸。
6、调和阴阳在正常情况下,人体中阴阳两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状态,针灸的治疗作用首先在于调和阴阳,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,基本上是通过经络、腧穴配伍和针刺手法来实现的。如胃火炽盛引起的牙痛,属阳热偏盛,治宜清泻胃火,取足阳明胃经穴内庭,针刺泻法,以清泻胃热。
1、中国针灸学是一门深度研究传统中医疗法的课程,主要分为针科学、灸科学、经穴及治疗四个部分。该课程内容涵盖了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和现代研究成果,对于理解针灸疗法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意义。在高等医药院校中,这通常作为三年制或四年制学生的必修课程,通常在第三或第四年进行学习。
2、针灸学,作为一门临床学科,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经络腧穴理论、刺灸技术以及针灸作用机理和临床治疗进行深入研究。它是中国传统医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,早期的中医学实践以针灸疗法为主导,其显著特点是适应症广泛,疗效独特,操作简便,且经济安全。
3、中国针灸学课程以临床实践为导向,全面讲解针灸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技术,涵盖三个主要部分。首先,经络腧穴理论是课程的基础,深入剖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运行轨迹,详细讲解361个经穴和38个经外奇穴的定位、功能主治以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。
4、中国针灸学词典经过全面的增删修订,以确保其内容的权威性和时代性。首先,根据国家标准《腧穴名称与定位》和《耳穴名称与定位》,所有经穴和耳穴的定位均进行了精确调整,以反映当前医学标准。
1、《实用针灸技术》是由知名作者王富春撰写的专业图书,该书作为丛书中的一部作品,收录在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出版物系列中。这本书的国际标准书号为9787117080675,展示了其独特的身份。出版日期定于2006年12月1日,标志着其深厚的学术历史背景。本书共分为一版,共计377页,装帧形式为平装,方便读者翻阅。
2、全书分为三大部分:基础篇深入浅出地讲解了经络理论和常用穴位的运用,包括它们的主治功效以及刺灸方法;操作技能篇则重点讲解了毫针刺法、灸法和拔罐法等技术,以及针灸适宜推广的实用技术;临床应用篇则全面总结了内、外、妇、儿等各科疾病的针灸疗法,特别关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广的适宜技术。
3、对于中风病导致的脑窍闭塞和肢体瘫痪,治疗的关键在于“疏通经络”。通过针灸疗法,可以促进气血运行,打破经络阻滞,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。石学敏教授还区分了“大醒脑”和“小醒脑”两种临床操作方法,以适应不同病情的需要。
4、作为针灸临床和教学的重要工具书,其语言通俗易懂,确保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安全性。无论是经验丰富的针灸科医师,还是医学学习阶段的医学生,都能从中受益。全书分为三个部分:上篇详尽阐述了毫针刺法、头针法、耳针法,以及特殊部位如眼针、面针、舌针、鼻针、手针、足针和腕踝针的针刺技术。
5、本文将介绍针灸临床实用新型技术目录,包括不同疗法的概述、操作方法、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等内容。首先,薄氏腹针疗法分为四节:第一节概述了疗法的基本原理;第二节详细列出了相关穴位;第三节讲解了针刺手法的技巧;第四节展示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,包括治疗范围和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