创新意识不强:一些国有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经营和管理模式,对于新技术、新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不够重视,缺乏创新意识。 研发投入不足:虽然一些国有企业已经开始重视科技创新,但由于受到资金、政策等方面的限制,研发投入的力度仍然不够,无法满足科技创新的需求。
二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,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。 造成这种局面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技术投入少,没有成为创新主体。
目前,我国很多企业在技术创新的组织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:(1)技术创新的组织和管理模式陈旧。(2)开放意识、管理创新意识薄弱,企业信息化程度不够。(3)管理者没有赋予创新行动者必要的自主权,且缺乏竞争机制与技术创新体系。
创新缺少横向、纵向的数据治理。部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,会沉淀大量宝贵的设计图纸、实验数据与研究方法资料等,但没有做到有效的管理,会对后续的知识共享带来诸多不便。 有的企业缺少创新土壤,创新的文化与氛围没有搭建好。
由此可以看出,我国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,存在着阶段性的差异。消化吸收资金投入低 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二次创新是技术引进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。引进技术的目的在于促进本国技术水平的提高,而不包括外资企业的技术进步。
只要国有企业还存在权力寻租和资源垄断,存在低成本获得生产要素的特殊资格,大多数国有企业就不会去努力自主创新。因为创新从来都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,一方面需要高投入,另一方面短期内不但不能获得相应回报,还可能面临失败。
1、正确答案: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;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;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,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。;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,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、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。
2、完善和落实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。进一步落实《规划纲要》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,特别是与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相关的税收优惠、金融支持、政府采购等政策,加强政策的宣传和培训,使企业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带来优惠,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,提高自主创新能力。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。
3、组建专门的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管理机构,提高研发水平。建立公共服务体系,为企业提供及时、通畅、全面、发达的 信息网络支持。实现技术资本人格化,为科技创新提供内在动力。全方位整合创新资源,建立科技主导型企业。大力发展企业孵化器,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。
1、一是企业创新主体的认识不足、地位不明确。 首先是在思想认识上有差距,还没有真正认识到“创新是灵魂”,创新是国家强盛之本,是企业走出困境实现振兴之本。特别是一些企业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认识还没有到位,缺乏内在的动力,因而影响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的发挥。
2、国有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不明确,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就政企分开而言,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入,政企关系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,总体上看,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已基本上得到落实,企业经营者决策权过小的问题已基本解决。
3、有的企业缺少明确的创新负责人,也没有明确自身所处的行业地位及中长期的创新目标,更缺少创新的体系管理。各自为战,缺少协同与合力的状态。有的企业创新没有创新的引领组织,缺失平台功能,以及与外部资源合作不充分。有些技术人员为了创新而创新,创新价值落地难。